媒体揭秘“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延迟出台背后

中国新闻网  2013-01-12 13:44

[摘要] 如果“征地补偿提高了”,这将是中国亿万农民奔走相庆的事。但这一制度立法,在2012年年底却因故爽约。

如果“征地补偿提高了”,这将是中国亿万农民奔走相庆的事。但这一制度立法,在2012年年底却因故爽约。

有关键意义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并没有在2012年12月底闭幕的常委会会议上表决。这意味着,征地补偿制度的修法进程,又将推迟到下一次审议。

为何“征地补偿改革”迟迟不能出台?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征地拆迁学者,解读这背后的深层阻碍。

土地财政的双刃剑

“征地工作常常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法学院教授王才亮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中国社科院新近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印证了他的观点。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其中,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

不少人把征地矛盾的源头指向地方的政府。

地方政府多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再以数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出让给开发商等单位。“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总额,达到3.15万亿元,这是个庞大的数据。”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研究主任严金明透露。

目前,“土地财政”已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的土地收入占地方预算支出的50%,甚至更高。至于的平均水平,30%~40%应该是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牛凤瑞告诉记者。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农民只获得土地中的极少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矛盾的激化。

王才亮认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造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政府与民争利,引起很多矛盾,需要维稳;另一方面,政府的正常开支和维稳经费又要从土地财政里拿。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也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土地财政”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能“一棍子打死”。

“如果没那么多钱,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法搞,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牛凤瑞说。他认为,土地财政在现阶段仍然发挥出了社会公益效应。“比如一条公路,50年内都可以建,但是靠从土地财政里获得的资金现在就把它建成了,更早让老百姓享受到,也就发挥了更好的效应。”

严金明则认为,现阶段土地财政就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曾经规定,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其中10%要投入保障房,10%投入农田水利,10%搞。基层政府工作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若是没有土地财政的支持,很多建设只能搁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本文导航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å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